记者在西藏军区某工兵团指挥方舱内看到,团长周静通过鼠标键盘发出“开始架桥”的指令后,不远处一辆辆停泊在雅鲁藏布江畔、我军最先进的信息化重型舟桥装备的舟车鱼贯而至。
江面,急流漩涡连成一片;天空,绵绵细雨不请而至;岸边,重型舟车在自动液压系统的传送推动下,缓缓滑入水中,自动展开双臂。过去那种“轰”的一声冲起水柱的现象,被雅鲁藏布江水冲的无影无踪。
指挥车内,电子荧屏上不时变换着通过雷达定位系统传回的一线各种现场定位数据;电子荧屏前,参谋人员根据这些数据,很快生成了浮桥设计简图和渡场构筑方案;指挥员利用指挥控制系统,将指令实时发送给一线操作手。
江面上,操作手根据操作指令迅速展开作业。转眼间,一节节门桥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顺利结合完毕,然后有条不紊地向江心延伸。浮桥闭合的关键时刻,雷达定位系统迅速给出0.5—1米的门桥定位误差,为指挥员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32分钟后,两条钢铁巨龙顺利对接,重型舟桥在100多米宽的河面上架设成功。早已停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运输车、装甲装备和工程机械迅速通过浮桥驶向集结地域。
“过去在雅鲁藏布江上架桥可没这么方便、快捷。”从一名工兵战士成长为该团政委的王大毅讲,以前架设军用浮桥,指令大部分是通过指挥员用旗语下达;浮桥闭合时,锚定门桥全靠经纬仪和指挥员目测进行定位;为缩短时间,官兵需要跳到水中助推门桥。如果出现大雾弥漫能见度较低,江水流速加大、波浪汹涌等现象,官兵们一是不能准确看清旗语指令,二是增加危险系数,三是不少人落下风湿病根。
新加坡赌场